点击排行
让创新之花开遍东北大地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2021-01-29 09:18
??
? ? 作者: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梁启东
?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最近,笔者认真阅读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东北三省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划部署进行了系统比对和研究。可以发现,东北三省的规划纲要重视科技创新,贯彻了中央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精神,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彰显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 ?
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实现经济发展“换道超车”
? ?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经济位次后移,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还没有完全发育起来,所以目前东北地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这个时候,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所以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东北三省都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以辽宁为例,对辽宁而言,具备两大优势——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这是东北的宝贵资源,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发展优势。2019年辽宁R&D经费投入强度2.04%,低于全国0.19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支撑力不强,差距还很大。这不是辽宁真正的实力,更不是辽宁应有的地位。
可以说,“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要看东北能不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东北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面对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把科技创新作为东北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创新引领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形成共识、一抓到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东北三省的智慧。
? ?
明确创新驱动目标,实现创新能力新跃升
? ?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其中蕴藏着广阔市场空间和巨大发展潜能。面对这一重大机遇,谁能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好,谁就会赢得发展先机、抢占竞争高地,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若错失机遇,就会陷入战略被动。
面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东北三省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发展目标。黑龙江提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新优势加速形成。科教强省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哈尔滨国家科技创新城市、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吉林提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生态明显优化,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加速迈向中高端。数字经济聚合新动力。“数字吉林”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运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成为重要支撑,信息化带动力持续增强,数字红利进一步释放。辽宁提出,建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显著提高,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核心支撑。三省都提出落实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黑龙江提出推进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对接国家科技研发需求,在前瞻性领域实现成果突破。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吉林提出坚持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配置创新资源,持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产业链“搭桥”工程,弥补产业融合及产业链缺失技术短板。加快智能制造、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高效利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辽宁提出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促进优势产业尽快插上“数字翅膀”,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跃升,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奋力走出辽宁“数字蝶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
? ?
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结构调整的逻辑起点应该怎样思考?是着眼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新动能的培育壮大?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振兴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这就明确指出了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也指出了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实现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立足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东北三省在“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思路上,都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黑龙江提出,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教强省。吉林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人文科教大省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创新主动仗,围绕汽车等重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光电、应用化学等重大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紧密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充分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辽宁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 ?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
? ?
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是在政府推动下,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把企业和科研院校联结在一起,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可以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良好通道的科研平台,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
在这方面,东北三省都做出了规划部署。黑龙江提出,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对接国家研发布局,争取创建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省实验室。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发展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建设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提升各类园区创新引领效能。
吉林提出,建成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长春光机所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境试验中心、长春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继续实施具有吉林特色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建设新型汽车产业、新型农产品加工、新型光电技术、新型生态治理技术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高效集聚与释放,增强对全省科技创新的辐射引领带动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转型示范区。
辽宁提出,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鼓励引导在辽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在辽宁落地。整合科技资源力量,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更好发挥在辽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高质量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国际上,科技创新大部分产生于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据统计,每年全球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中,70%以上来自于世界500强企业。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上,错位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项目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企业“唱主角”和企业自身的“主角”意识不强。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东北高质量发展繁重的任务,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需要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更需要打通产学研用通道,更需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更需要释放企业的主体活力。
在这方面,东北三省都做出清晰的规划。三省都提出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辽宁提出,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吉林提出,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研发投入、转化成果、新产品产值“三跃升”计划和科技企业上市工程,促进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重视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强化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是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规划的特色。辽宁提出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吉林提出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吉林还提出鼓励一汽、吉化、长客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集成创新试点,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三省都对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做出部署,要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 ?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多次论述,在谈到产业安全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更谈到,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
对东北地区来说,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美、德、日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在信息、装备、材料、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保持始终的领先。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不足。新技术的供给可以创造新需求,新动能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突破,东北地区必须抢抓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
在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实施出口管制,我国互联网、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还存在产业安全风险的大条件下,在东北地区企业基础研究意愿低、投入少、能力弱,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到位,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大背景下,东北的创新驱动必须摆脱低端锁定怪圈,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为东北的工业装上芯片,形成东北新型产业体系最强的“心脏”、最强的“大脑”。
在这方面,东北三省都着眼于“十四五”做出了新部署。三省都提出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不过,三省的着力点略有不同,人工智能、新材料都是三省的选择;同样的选择还有生物医药,不过黑龙江更细化提出了主要领域为生物疫苗、生物菌种、生物育种、生命科学;吉林、辽宁都提出加快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的发展。黑龙江的着力点在空天科技、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极地科学、页岩油气开发等领域;吉林的着力点在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高效利用、现代农业等领域,辽宁更聚焦精细化工、集成电路、洁净能源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在做法上辽宁提出了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适应辽宁产业需求、彰显辽宁科技优势的重大科技项目。
? ?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 ?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东北三省院校多、科研院所多、中央企业多、院士等专家学者多,这“四多”是东北的创新优势。但是优势只是优势,离现实生产力还有一段距离,在转化重还可能出现“断路”。成果转化慢、转化效益低、就地转化少,是东北的通病。如何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可能,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高墙大院、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野工厂、走进生产车间,创造出既中看又中用、既叫好又叫座的经济效益,进而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这就需要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难点”。
这道题不好做,但是必须做。三省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向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问题。黑龙江提出,推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和孵化器专业化建设,畅通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成果转化渠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市场化服务体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辽宁提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
? ?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
从东北三省看,创新创业生态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产学研脱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扶持力度不大、金融服务创新的动力不足、创新创业资源挖掘不够、创新创业意识不浓等。同时东北区域内体制机制壁垒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问题突出,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
创新生态问题,表面是科技领域问题,实际都是体制机制问题。所以东北三省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首先都对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各省都提出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和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问题。
黑龙江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推进中国(黑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巩固科技创新成果,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加快构建完备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吉林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省内优先采购机制,支持省内企业创新发展;加大重大技术装备、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研发投入,强化税收抵扣、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加大研究与试验开发(R&D)投入强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支持企业深化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型企业合作,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创新合作专项和政府间创新合作专项,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业,有效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应用。
辽宁提出,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 ?
激发人才“三创”活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近年来,各地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和培育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开通引进人才的“直通车”,“抢人才”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
东北地区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传统产业的人才利用率下降,新型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匮乏;二是人才分布不均衡。从产业角度看,农业领域人才不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人才集中在几个支柱产业,中青年技术骨干流失较为严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后继乏人;服务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现代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从地域分布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他地方人才数量少而且处于净流出状态。应该看到,人才问题的根本症结是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资源开发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引才、用才方面的观念还比较落后。
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如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是东北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东北振兴发展的关键之举。为此辽宁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吉林更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发展作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三省还做了创新性规划和改革措施设计,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吉林提出鼓励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新兴产业专业,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对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最优条件,实行职称特殊评聘政策,职称评聘覆盖社会各法人单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人才结构性引进力度,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推进装备制造、大数据、医药、环保、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专项引才计划。建立域外人才引进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引进和使用“候鸟型”人才,打造东北亚地区科技人才汇聚高地。
辽宁提出,提高人才政策吸引力,深入推进柔性引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沈阳、大连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优化创业环境,为年轻创业者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辽宁工匠”品牌。
黑龙江提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 上一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下一篇:辽宁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部门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