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2024年11月16日,由辽宁省社会学会、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东北社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2024东北三省一区社会发展论坛”在辽宁大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光明日报社、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以及《江海学刊》编辑部、《学习与探索》编辑部、省内有关高校等近70位理论和实务界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
?
论坛现场
?
一、论坛致辞
辽宁省社会学会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辽宁社会科学院肖坤副院长(正厅级)致辞。
肖坤副院长致辞
肖坤副院长表示本次会议是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对东北全面振兴、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的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她指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相较于国内其它区域,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社会土壤,孕育着繁多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人口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在“过疏化地域”中实现地域活性化以及城乡融合等均值得进一步研究,期待各位高校的专家学者、社科院系统内的智库专家、深耕实践界的专家,能够结合自身所长,就东北社会高质量发展交流经验与做法,贡献理论与实践智慧。
?
二、主旨演讲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由《江海学刊》杂志社编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丁惠平研究员主持。
《江海学刊》杂志社丁惠平研究员主持主旨演讲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教授作了题为“东北全面振兴的人口支撑与社会政策”的主题报告。他从年龄结构分布、教育水平等方面分析了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的人口动态,既肯定了东北三省发展的成就也指出了现存的问题。他认为实现东北振兴需要以东北人口发展服务体系做支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清华大学周绍杰教授发言
?
光明日报社东北党支部书记、辽宁记者站刘勇站长作了题为“教育科技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报告。他从智库建设的角度出发,将新质生产力与东北全面振兴相勾连,客观全面地指明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并对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的现状与未来设想进行详细介绍。
光明日报社刘勇站长发言
?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处李欣处长作了题为“辽宁发展取得的成效”的主题报告。他对辽宁省在经济、文体旅、健康产业、教育、营商、城乡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系统性介绍,指出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下辽宁实现全面振兴的重点关键事项,对下一阶段辽宁的发展思路进行展望。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李欣处长发言
?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梁启东教授作了题为“把抓‘轻’当作‘重’手段——东北地区结构调整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层思考”的主题报告。他从“五大安全”这一东北振兴新定位的背景入手,以历史回顾的方式剖析了东北消费品工业发展的优势,认为未来应发展轻型产业,重构消费产业链。
辽宁大学梁启东教授发言
?
三、交流研讨
会议交流与研讨环节,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边疆发展研究所负责人、《学习与探索》编辑部编辑张斐男研究员主持。
?
《学习与探索》编辑部编辑张斐男研究员主持交流研讨
?
《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主编李学成研究员作了题为“提升学术期刊作者友好性——更好地为学者服务”的报告,从基本服务、把版面留给青年学者等方面对学术期刊的友好性提升进行阐述。
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杨怀纲处长作了题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报告,对企业养老保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情况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敏恺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残疾人非农就业与家庭增收:效应、困难与对策”的报告,分析非农就业残疾人家庭增收的现实困难并给出政策建议。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刘明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西方‘乡村振兴’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的报告,以历史回顾的方式总结得出西方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与运作机制,揭示西方经验措施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浩翼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吉林省社会‘智理’实践与启示——基于省级民生诉求平台的数据分析”的报告,结合数据资料对数字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路径进行剖析。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长凤研究员作了题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抚顺市新宾县响鲜村为例”的报告,指出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给出未来发展路径。
?
部分与会专家代表发言
?
四、论坛总结
辽宁省社会学会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
?
王磊研究员做会议总结
?
王磊研究员表示,本次论坛是从社会领域出发对东北振兴议题的回应。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东北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对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未来,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地域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