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新形势下辽宁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取向及对策
作者:来源:经济所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5日 点击数:
新形势下辽宁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取向及对策
王 丹 王俊霞
摘要: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和长期积累的内部沉疴,使辽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当前辽宁面临的诸多“两难”局面,提出促进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取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经济运行 失衡 发展方式转变 政策取向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经济危机的硝烟开始逐渐消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实现辽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辽宁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剧烈波动的情况下,辽宁贯彻中央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09年全省GDP完成14550亿元,同比增长13%。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确保辽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不牢,尚存一些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和问题。
(一)“三驾马车”动力严重失衡
当前辽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刺激政策,即靠政府投资拉动,增长基础比较脆弱,缺乏内生增长动力。2009年前三季度,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明显分化,消费、投资和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10个、4个和-1.3个百分点。投资效应显著,但其中政府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并且随着经济逐步复苏,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消费基本维持稳定,但最终消费始终没有切实调动起来,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的城乡和区域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出口引擎失灵,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下外部需求将有所增长,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部分国家经济刺激政策有可能退出等,都将继续影响辽宁外贸出口增长。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地位,二产独大、一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失衡问题长期制约着辽宁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辽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55.8%和34.5%,一、三产业比2005年下降1.3和5.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2005年增加了6.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第一产业中,土地流转缓慢导致农业用地分散,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营方式落后,直接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致使农产品精深加工严重不足,比较效益差。在第二产业中,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产业链条不长,上游产品比重大、下游产品比重小,没有形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下游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是骨干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在第三产业中,由于布局不尽合理、服务资源分散、利用效率较低、支持力度不够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科技、咨询、工程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滞,远远无法满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需要。
(三)要素瓶颈制约凸显
当前,辽宁经济发展主要受到资金、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制约。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辽宁积极利用金融机构贷款,有效缓解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资金瓶颈。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以及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到2009年第三季度,利用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已有所下降,截止到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93亿元,比上半年减少了316亿元。同时,出于防通胀等因素考虑,2010年在运行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预计将有所调整,一些领域将适度收紧,致使在建项目资金压力加大,企业运转资金困难加剧,对辽宁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将出现趋紧的态势。同时,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将进一步凸显,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制约成为辽宁经济平稳增长的巨大隐患。
(四)所有制结构亟需优化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辽宁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严重抑制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兼并、转制和重组,国有经济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未有根本性改善。2008年,辽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0.8%,远大于全国28.4%的水平,高出12.4个百分点。同时,民营经济普遍缺乏国民待遇,一些领域对民营经济的准入门槛依然较高,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政策环境未能有效建立,结构性矛盾、资金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限制辽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辽宁民营经济个体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民营经济各项指标不同程度下降,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发展面临困境。
二、化解经济运行基本矛盾的宏观政策选择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复杂的矛盾纠结下,多元化的政策目标使宏观决策面临艰难的选择。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又要保护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既要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又要保持和扩大就业;既要加大基建投资力度防止经济下滑,又要避免对民资的挤出;既要积极扩大内需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又要继续努力扩大出口;既要支持国有企业做大作强发挥规模效应,又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等等。在“两难”面前,如果任由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在原有路径上快步前进,我们可以想见,不仅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殆尽,经济发展也终将走到尽头,错过赶超的黄金机遇;而如果盲目理想化,脱离省情实际追求结构优化和方式转变,又极可能欲速不达,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就掉入衰退的渊薮。因此,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前提,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合理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好中求快和快中求好之间寻求巧妙的平衡,应是辽宁当前科学、理性的态度和选择。
(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说,具体路径就是保投资、托出口和拉消费。
1.保持投资力度。目前看来,投资仍将是未来拉动增长的主动力,因此,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但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的同时,也要注意优化投资的方向,提高投资的绩效,并且在增量投资部分应特别注意发挥其对优化结构的积极作用,以增量促调整,逐渐扭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状况。
2.稳定出口形势。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乃至辽宁外需影响巨大,对外出口严重下滑。从2010年外贸形势看依然十分严峻。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住出口下滑的趋势,化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带动。一方面,要努力稳固传统的出口市场,确保阵地不失,为外部经济好转后迅速扩大出口积蓄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分散和规避出口市场单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挖掘出口潜力。
3.拉动居民消费。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努力增强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培育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热点、营造让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的和谐消费环境、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消费方式、深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等,切实拉动最终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推动作用。
(二)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
辽宁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除了表现在消费、投资失衡之外,还表现在产业、分配、所有制、城乡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层面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必须多管齐下,统筹解决。
1.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平衡,必须结合传统产业特征、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以及充分吸纳就业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从辽宁现实来看,第二产业发展关键要实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强作大,通过推动装备制造、石化、冶金、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建设,迅速提升关键性产业的竞争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加快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突破现有土地流转等体制束缚,实现规模经营效益,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收益。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农业的发展,还离不开城乡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县域经济为载体,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在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的真正繁荣。
2.优化所有制结构。增强所有制体制活力,应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着手。辽宁国有经济比重偏大的效应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固有的体制缺陷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大中型国企集中也为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同时,积极推进改制重组,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对待民营经济,关键是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3.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辽宁经济结构失衡中一个最核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失衡。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对过快而劳动者报酬增长相对过慢,不仅严重抑制了消费的扩大,而且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当前,应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同时,优化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结构,通过财税制度安排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着力加大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实现共享式发展。
(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辽宁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大量的资源、人力消耗和资本投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1.实现由传统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1990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辽宁经济增长表现出鲜明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特征,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和大规模的投资与生产。受资源环境和资本的双重制约,辽宁未来必须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驱动模式,即在努力拓宽融资瓶颈的同时,必须追求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建设创新型辽宁。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技术上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人才上建立有效的育才、引才和用才机制,强化智力资源的支撑。
2.加快由“三高一低”模式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变。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扭转传统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型,形成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使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述形势分析,按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几点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1.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港口、民航机场、快速铁路、城际轻轨等交通建设,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强文化、体育、卫生等场馆建设,特别是结合“十二运”的召开,提升相关基础设施水平。同时,支持辽宁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等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
1.围绕新兴产业上项目。科学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细化新兴产业目录,据以明确招商引资和经济协作的重点。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制高点,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信息、新医药、海洋、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
2.重点提升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武装装备制造业,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冶金领域的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含量,构建以精品钢材(包括特钢)为主体的现代高端冶金产业基地。拉长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工业的产业链条,构建完整的产品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工业结构升级转换。
3.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重点支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并购外国科技型企业,实现与国际科技前沿水平的对接,加快辽宁由传统驱动型社会向创新驱动型社会的转变。
4.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在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按照科学布局、合理分工、统一规划的原则,建立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搭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使产业集群尽快形成生产规模。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对于市场发育充分的商品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领域,政府只需“掌舵”,无须“划桨”。当前应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支持和引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保险、工程设计、服务外包、IT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保健业、现代旅游度假业等。
2.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应着力调整服务业布局,加强“三大板块”服务业聚集区和商贸流通网络建设,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全面提升辽宁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并通过服务业的大发展,切实带动全省就业水平的稳步提升。
(四)有效破解资金要素瓶颈
1.拓宽资金融通渠道。通过财政奖励、贴息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选择条件具备的重点项目发债。建立产业基金,引导和调动民间资本投入,改善融资结构,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减轻部分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加快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积极推进企业在创业板、主板和境外上市。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业,更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2.积极开展同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余缺地区间调剂、信息收集、国内结算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从中资银行类型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关注度占比高达66%,对经济影响力依旧最大。因此要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努力争取大型商业银行对辽宁增加投入。同时,加强同外资银行的合作,利用外资银行资金和管理模式加速国企改造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实现互利双赢。
3.整合政府资源。以行政事业性资产整合为重点,通过有效置换土地等方式,集中财力用于支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1.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平等地保护各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提供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经贸合作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平等待遇。
2.引导民间资本扩大投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3.加强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等协作互惠。通过企业间协作配套,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为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奠定基础,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参与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
(六)切实改善民生以促进居民扩大消费
1.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津补贴,提高企业人员工资,加大涉农补贴力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劳动者报酬比重过低状况,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2.切实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再就业、居民保障性住房和扶贫帮困等民生支出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支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和医疗体制改革等。通过缓解居民上述支出压力,较好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经济发展获得更加稳固持久的动力。
(七)认真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1.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合理构建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投入机制与合理的成本分担运营机制,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按照“有所弃、有所取”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部分生态重点县,引导其着力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地产业和旅游度假产业,不再发展工业。政府通过横纵向转移支付,对当地给予必要保障和补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支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推动低碳经济试点,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向平,王希文,陈萍,等.通向复兴之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连家明,王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政策选择.社会科学辑刊,2008(2).
〔3〕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绩效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8(1).
发表于《财会研究》2010年14期